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2018年教育届大风向!读完这16位名校长教育理念,未来豁然开朗!

2018-01-05 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者按:


2018年,还没开始就迷茫?


看看这些名校长的教育金句吧!

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真正明智的母亲,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松手

陈立华(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品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则是家庭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母亲的要求过于严苛,对孩子的掌控过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压抑感。在母亲过多地控制和干预之下,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也难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父母权威失衡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地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给自己幼小的心灵上了一把锁,变得孤独、闭塞。

 

我想,真正明智的母亲,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松手,克制对孩子的控制欲。不是对孩子太过吹毛求疵,而是给他们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是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而是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呵护他们的自尊,这对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要为儿童服务,

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的阶段。我们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个大背景、大课题相适应。我们从事基础教育,也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中国,发现儿童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教师、家长,而不是学生。

 

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最后,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


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发现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迈向新时代。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刘长铭(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四中原校长)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生活,是人生。生活不仅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指向。我们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活。

 

人类创造科学、技术、艺术和宗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人类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和种族更好地延续。如果人类创造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如果人类没有把聪明才智用于增进生活的幸福美好,那就说明人类社会出了问题。这绝不是人类发展的主线和主流。同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去关注人的生活,那就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将会把人类社会引向危险的未来。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里所谈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最有力量的教育

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北京正泽学校校长)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的向善、向上。

 

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理念丢掉母语,

我们怎能找到自己 

窦桂梅(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我为什么把语文叫母语,这个我反反复复地讲过。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不热爱自己的母语。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划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我们现在对语文的理解和敬畏,都还缺一点点。我们孩子也发生过一些小故事和笑话,比如用“陆陆续续”造句,学生说: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你到底有几个爸爸?

 


孩子今天对“陆陆续续”这个成语真的都理解了吗?我们现在的教室太忙了,我们的老师太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苍白了。一个新的成语,老师就说赶紧把课本打开,这个成语你给画起来,一会儿就考你,所以就有“我弟弟长得欣欣向荣”这样的笑话。

 

我们的语文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个人觉得,数学还是比较热烈。现在我们在改革,是特别有必要的,比如文理不分家。我来北京十几年,语文是必须要大幅度提升了,语文不能再单篇碎片化教学了。




未来20年60%职业将消失,

学生需要找到起跑线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就会比较顺畅,氛围就会比较祥和,大家比较淡定。


当有一天技术带来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重大进步的时候,对我们做教育的来说,就是带来重大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焦虑。

 

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轮的挑战远远超出过去两次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家长不知道怎么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要消失。我们今天用学校里12年时间学习,或者加上大学4年的时间学习,然后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学习两段,已经不行了,没法应对变化的未来了。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教育。这是党和政府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网络教育,仅仅靠现行的传统教育已没法应对未来。我们怎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作起跑线;找到一个个不一样的学校。须知,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

翟小宁(人大附中校长)


好的学校是什么?简要地说,好的学校,第一对人要好,第二要使人更好。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学校是师生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教育要关怀人,解放人,关怀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起码要保护学生的灵性。教育是双刃剑,我们时时要警惕自己:我解放学生了吗?我使学生的心灵舒展了吗?我让他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创新精神得到生长、得到保护了吗?

 

创造适合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以尊重、自主、开明为基本遵循,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使人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明就是开阔视野,兼容并包,让每个人的创造性充分涌流。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觉得要建立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我们应把孩子的个性、差异

当做价值

王铮(北大附中校长)


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人,而不是说我们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筛选,把教育看成是现在的一些分数和成绩。我们对待孩子的期望是一个过程,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差异,我们不把它当作一种差距,我们把它当作一种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应该有他个性发展、成就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怀着一片诚心,献出一片爱心,同时保持一片耐心,来帮助、支持孩子的成长。

 

接收了不同的学校之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的要求,新的创新,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很多困惑和挑战。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是社会的,我们要用教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更加开放地办学,我们就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跟随新时代的变革。在这一点,我们认为,学生的独立自主,他内心的充盈,他对理想的追求、执着,应该是我们更加要突出的。



人生要“出彩”,

必须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

李有毅(北京十二中校长)


今天,大学之门向我们同学敞开。获得一张理想大学的入场劵,固然是我们前行的第一个目标,但决不应该是我们行进的归宿。我们要心怀善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识在德才兼备的人手中,是保家卫国的利器;在无德者的手中,只会沦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

 

同学们要在人生道路上“出彩”,就必须摒弃功利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未来一定会有沟沟坎坎,但我希望你们不忘初心,忠诚梦想。



7个方法,

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

刘可钦(中关村三小校长)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可是,我们往往会用“好”和“坏”来评判一个孩子,给他贴上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贴上标签的最大的坏处就是让孩子再没有自信了。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下面7个小妙招。

 

一是家长要有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有安全感。

 

二是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尤其是不要当着小伙伴的面去批评他。做家长的要尽量回避孩子情绪低落或激动时去批评他。

 

三是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一次就给孩子提非常多的要求,他会无所适从。

 

四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提供一个回旋的空间让他选择。

 

五是夸赞孩子努力的具体行为,少说空洞的赞美。

 

六是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些动作,过后再加以规劝。

 

七是如果家庭搞什么活动时要提前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学着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

 


亲子关系沟通的核心问题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是我坚强的后盾,无论我成长的哪一步,爸爸妈妈都能给我一个成长的建议。这样的话,孩子的成长会慢慢由依赖走向自主,自我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强。




没有对学生的热爱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


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

 

为什么在时髦名词满天飞的今天,我仍然把“热爱学生”作为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语呢?


因为在基础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坚信,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不论学校形态如何存在,教师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也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所以,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尖子生不是“补”出来的

陈维嘉(北京汇文中学原校长)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又当了这么多年学校管理干部,几乎没看到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事实上这是极具或然性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补课,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课外补习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的老师已经不能再指导了;其二,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要额外地修补漏洞、梳理知识。

 

除了这一头一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上好学校的课,就足够了,没有课外再补习的必要。



父母对孩子感到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缺少信任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孩子处于青春前期时,父母中特别强势的那一方的价值观,会强烈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特别建议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当孩子遭遇失败后,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首先要表达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然后再跟他讨论这件事有没有收获,下一次怎么办,如何改进。

 

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有一份焦虑,是因为对自己少了一份信任——可能不喜欢自己,可能怀疑自己,可能认为自己不优秀。所以会不断地把焦虑投射出去。孩子作为父母身边最亲近的人,承受着父母的焦虑。

 

请父母信任孩子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看到无限的可能,要给孩子希望。



尊重孩子

从允许孩子犯错开始

祖雪媛(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


“尊重孩子”的教育会带来怎样的教育结果呢?我们从列举的三个家教典型表现进行对应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成长的程度与速度都有其特点。家长没必要也不应该以单一的标准和成人的水平去苛责孩子。

 


其实,家长只要将两件事做到便可。

 

一是角色置换。在与孩子相处时,将孩子置换成你的上级、同事、客户、朋友等人格平等的主体,你会如何看待,如何交流,如何对待,按照这个方法代入之前提到过的三个典型家教体现,该如何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抛弃陈旧的伦理观念。孩子纵然是您生您养,他也是作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人存在的。天经地义的是亲情关系,而不是颐指气使。

 

“尊重孩子”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爱”与“罚”都应恪守“尊重”的度。“尊重孩子”——其实,比做不做得到更难的是我们究竟想不想。




学校很难改变孩子的智商,但是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商

于会祥(育英学校校长)


多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就一般情况而言,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因素占了60%~70%,学校教育因素也就占20%,剩余的是一些社会因素。对于家庭教育,学校可以提出建议进行引导,但很难改变。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努力去创造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环境氛围,但这种努力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只能起一定作用。学习抓得紧、校风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变化。

 

那么,学校在改变什么?我想说的是,学校改变不了或者说很难改变孩子的智商,但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商。将来孩子能不能成功,他的情商很重要。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习惯以及人格的培养,因为这会慢慢形成他们的主流价值观。



好的教育一定要

向前眺望30年

朱建民(北京三十五中校长)


我总结了校长的6大素养:

 

第一,校长要有持久的终身学习力。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学习型校长、研究型校长、思考型校长。一个好校长应该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能够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思考。因此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迅速找到一个学校的切入点。

 

第二,校长的思想影响力。校长应该对一所学校做思想引领,因此校长的视野很重要。视野决定胸怀,胸怀决定了情怀。作为一个校长要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

 

第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所有的培养目标最终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也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更是核心竞争力。校长的学校领导力就是课程领导力。

 

第四,文化领导力。一个校长要对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赋予新内容跟文化的再创作。

 

第五,校长的创新力。其实改革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而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老师。思想引领,赢在理念上。要让老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老师就会成为改革的强大动力。校长要有这种勇于改革、勇于争先的精神。另外,校长也要承受压力。

 

第六,作为一个现代的校长,应该有挖掘、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

 

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一定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学生什么,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教育原点思考教育。好的教育一定要向前眺望30年,不能仅仅围绕着中考高考来发展。要看在10年之后、20年之后、30年之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的人。


来源 | 京城教育圈

编辑 | 周继凤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关注 | 刘长铭: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关注 | 李镇西:2018,不必用荣誉来印证教师的成功,你的荣誉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独家 | 战战兢兢做教育,到底为了什么?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直击现代教育弊病!

关注 | 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本文值得老师家长深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